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尧都农商银行:以科技强审为引领 推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3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近年来,尧都农商银行立足审计监督服务的职能定位,主动顺应农信改革趋势,对接发展需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逐步走出了一条非现场审计的提升之路。

  非现场审计系统建设背景

  经济转型升级带动农信发展日新月异,造就了金融产品多样化和发展多元化,域外支行设立,监督半径拉长,海量数据涌现,内审工作量骤增。但是传统内部审计仍局限于查账式审计,着力面窄浅、人力耗费较大。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审计风险预防愈加被动局促,价值体现乏善可陈。内审发展面临重大考验,三大难题亟需破解:一是站位不高,系统性风险揭示不足,难以担当大任;二是纠偏滞后,资源浪费预警提示不足,缺乏价值认同;三是质效难全,项目推进深度广度不足,审计风险加剧。在此背景下,传统农信内部审计逐渐走进高墙窄巷,数字化转型提升迫在眉睫。

  非现场审计系统筹建历程

  “软件”储备。该行一是在普及筛选、透视等数据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将审计人员虚拟划分为信贷、财务等5个专业小组,通过实践和培训倾斜,审计人员专业化素养显著提升;二是对辖内业务机构实行“内审承包田”管理,督促包片审计人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对所包机构的各类报表及后台调取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及时发现风险演化倾向,数据审计思维雏形初现。

  技术支撑。该行一方面充分借助省联社信息科技中心尧都分中心的技术优势,成立专门研发小组,采用大数据平台技术,实现了“T+2”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和风险判断;另一方面通过摸索试错,建立“小组讨论——提炼模型——审核——推送——研发——测试——上线”的系统筹建路径,明确建设方向和各节点职责。

  高位推动。该行党委审计委员会邀请科技部门等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对非现场审计系统建设方案、资金、路径进行可行性研讨和统筹,为系统建设奠定基础。成立总审计师任组长的系统筹建小组,由总审计师牵头对研发上线的难点和堵点问题进行多条线沟通协调,有力有效地确保了系统建设有序推进。

  系统上线。目前该行参照各条线相关制度及审计检查规范,设定信贷、运营、财务、资金领域风险模型46个,其中31个模型已成功投入使用,15个模型尚在测试阶段。所有模型投入正式使用后将对接核心系统、资管系统、信贷系统、财管系统。

  质控护航。该行在前期摸索和数据验证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型上线——应用实践——应用后评估——汇总应用建议——组长审核——推送信息科技部门——改进或新建模型——模型上线”的非现场审计系统质控机制,推动系统应用日臻至善,降低非现场审计系统误差率。

  非现场审计应用成效

  四大应用。该行一是审计立项。通过对有关业务和领域的专题数据分析,评估风险状况,据此科学规划审计项目、界定审计重点,并合理配置审计力量;二是现场检查。将非现场分析前置于现场检查,通过系统提取数据分析定位风险点,明确现场检查重点和方向;三是日常审计监督。利用系统“T+2”的数据分析优势,通过逐日查看系统数据,分析风险集中点等措施,对业务发展进行“现在进行时”审计监督,提前揭示和归纳不良倾向;四是域外机构监督。通过系统调集数据,全面把握域外机构的风险程度和内控状况,填补两次现场监督之间的空白,有效弥补了监督半径过长的缺陷。

  五项提升。该行一是审计检查更加独立。通过系统应用,确保了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降低了对被审计单位提供数据和资料的依赖;二是审计覆盖更加全面。可对多领域、多单位进行同步审计,实现审计工作“足不出户,信息尽掌手中”,有效节约审计时间,提高覆盖面;三是审计质效明显提高。从定量到定性分析的数字化审计路径有效减少了审计判断对审计人员经验的依赖、打破了多系统数据不关联的壁垒,审计成果质量明显提升;四是风险揭示愈加系统。通过数据关联分析,增强了审计感知、预测、防范、判断风险因素的前瞻性、系统性,审计成果宏观决策参考价值提升;五是审计管理日趋完善。根据非现场审计结果,科学界定审计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据此对审计力量进行有效配置和安排,增强了审计管理的计划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