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曾国藩传》:汲取曾国藩的“中国式力量”


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5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如果说苏东坡“随遇而安”的一生代表着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式浪漫”,那么,曾国藩“自我磨砺”的一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给后世传递出了一股“中国式力量”。

  守拙致诚,坚信“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意识到自己资质笨拙的曾国藩,反而愈挫愈勇,他说“天资拙,唯有以恒破之。”在读书上,由于没有专业的老师,他完全靠一股子“笨劲儿”,读不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不懂什么“技巧”“捷径”,只知道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在做人上,他讲究“拙诚”,主张“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在外交关系上第一个提出对洋人“以诚相待”,主张舍去虚仪,重视实利,这种做法与当时骨子里瞧不上洋人的清朝官员、百姓思维相悖,也因此一度让曾国藩背上“卖国贼”的骂名;在带兵上,他采取“笨办法”,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湘军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花大量的时间在扎营上,半天行军半天扎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等待敌人给机会。十余年来,不凭奇谋诡计,只凭死磕到底,带领湘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有容乃大,悟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曾国藩在三十而立之年,立志“学做圣人”,每日躬身自省,反复磨练,品质越来越纯粹,初入官场,看不惯污浊混沌的官场风气,多次上折批评当朝官员及咸丰皇帝,让他成为众矢之的。这个“官场愣头青”,在官场步步荆棘、处处碰壁,在带兵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即使湘军屡获全胜,依旧举步维艰,最终落得被解除兵权的下场。两年蛰伏,他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到达胜利的彼岸。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让他在官场如鱼得水,从此他用人备饷大为顺利,完成了独属于他的“中年变法”。

  勤而有恒,以为“天下事,果能坚持不懈,总可有志者事竟成”。青年时代的曾国藩是“人定胜天”主义者,非常推崇意志的力量,只要他认准的,就会排除一切干扰,争取一切机会,去将胜利的可能变成胜利的实现。曾国藩所在的晚清风雨飘摇,外有列强叩门,内有统治体系崩塌之忧,所谓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咸丰皇帝一纸诏书,曾国藩以一己之力率领门生筹建湘军,凭借惊人的意志力平息了“太平天国起义”。未得一日休息,他开始“反思”内乱背后的原因,走上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之路”。他始终能够从战略的高度把握问题,在利害交织中看清本质,这离不开他持续一生的刻苦钻研、勤勉学习。曾国藩曾写道:“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行知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他将“每日读书”这一习惯贯穿一生,至油尽灯枯,仍勤奋有恒。晚年,尽管右眼已经失明,左眼视力也并不好,但他还要每天在处理完公事之后读一点书,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

  读《苏东坡传》,跟着他的精神在山间、旷野感受他随遇而安、泰然自若的一生,可谓轻松浪漫,心驰神往。曾国藩的一生全然相反,他与人性对抗,从生到死,一直生活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之中,读罢,总觉得疲累,但又无形中,带给如我这般资质普通人源源不绝的力量,如同迷茫大雾中的一座“灯塔”。他说,“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就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曾国藩出现了,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做了一次告别演出式的呈现,绚烂而又凄婉,他延长的不仅仅是清王朝的寿命,而是给它注入了新的精神,脱换了它的胎骨,让他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这才是他所传递出的“中国式力量”,这股力量,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更重要的是,它浸透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