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则叶茂,源远而流长”,韩非子在《解老》中道出基业长青的本质;郑燮笔下“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竹石风骨,恰如山西农信人传承八十载的背包精神。这一精神,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承载着农信人的初心与使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持续书写着金融服务三农的动人篇章。
初识农信:算盘声里的背包记忆
2012年夏天,我通过招聘考试进入农信系统,入职第一天,我被网点李主任安排帮助整理档案。翻开档案室的铁柜,1956年的《连福信用社放贷台账》上,用墨笔写着“李建国1978”,泛黄的纸页间夹着一张褪色的照片。李主任说李建国是他的父亲。照片中他的父亲站在绵山北麓的土窑前,肩上的帆布包磨出了破洞,露出里面的算盘和油印单据。包带内侧用蓝墨水写着“诚义利”三个字,那是山西票号传承百年的训诫。旁边的玻璃展柜里,一把铜箍算盘在灯光下泛着幽光,算珠上的包浆厚得能映出人影。李主任指着算盘说:“当年我的父亲就是背着这包,揣着这算盘,走遍了咱们连福镇的42个行政村。”
入职培训时,老行长讲起山西农信八十年的发展史,特别提到“背包精神”的起源。上世纪四十年代,晋绥边区的金融工作者背着印钞机和账本,在战火中为根据地百姓办理存贷业务;五十年代,信用社干部肩挎帆布包,走村串户收储放贷,用算盘核计着老乡们的柴米油盐。那个年代的农信人背包里装着三联单、印章和算盘,装着老辈人的“三铁精神”: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更装着“走千村、进万户、知民情、解民忧”的初心。帆布背包不仅是工具包,更是农信人的精神图腾,它装着金融服务的“政治性”与“人民性”,装着“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的票号文化基因。
扎根乡土:泥泞路上的服务印记
2014年深秋,我跟着客户经理化师傅去樊王村做贷前调查。秋雨连绵,土路变成泥浆潭,我的皮鞋陷进去拔不出来。化师傅却穿着胶鞋健步如飞,他指着远处的山坳说:“小王,那片核桃林是张大哥家的,去年他想扩大种植,就是咱们用‘惠农贷’帮他贷了五万块。”
走到张大哥家时,他正在院子里的屋檐下剥核桃。看见化师傅,老远就喊:“化师傅来了!快屋里坐,刚剥的核桃给你装一袋。”化师傅摆摆手,蹲在地上翻看账本:“大哥,今年挂果量咋样?信用社新推出的‘林果贷’利率更低,适合你扩大规模。”王大哥粗糙的手握住化师傅的手:“要不是你们当年背着包来我家,我这核桃林哪能有今天?”
这样的场景在基层网点司空见惯。农信人背着包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养殖场和手工作坊,把金融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有一次,我跟着营业经理去给一位卧床的老人办理社保卡激活。老人视力不好,我把申请表上的字一个一个念给他听,按手印时还特意垫了块软布。老人流着泪说:“你们比我亲儿子还细心。”
在基层的三年,我的背包里多了卷尺、雨衣、金融宣传单和农户信用档案。我们用脚步丈量土地,将介休农信的根,扎在背包的针脚里。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客户经理贾师傅的背包夹层里总放着一小包晕车药,因为他每次去偏远山村都要吐得昏天黑地,但吐完了照样挨家挨户走访。“习惯了,”他擦着嘴笑,“咱们农信人就是要‘扎得下根、吃得了苦、挨得了累’,这是背包精神的‘本土性’和‘坚韧性’。”
创新赋能:数字时代的精神传承
2020年,新冠疫情袭来,线下服务受阻。山西省农商银行推出了晋享e贷线上办理平台,但村里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那天我接到李大爷的电话,他想贷点钱买春耕物资,却搞不懂手机操作。我刚想开车去他家,化师傅却拦住我:“等等,把你的背包带上。”
到了李大爷家,化师傅从我的背包里拿出移动终端,又掏出自己打印的“申贷流程图”--那是他用A4纸手绘的,配着卡通图标。“大爷,您看,点这个‘贷款申请’,像您点微信视频一样简单。”化师傅手把手教了半个多小时,李大爷终于成功提交了申请。临走时,大爷塞给我们几个刚摘的西红柿:“以前你们背着包来收钱,现在背着包来教手机,你们这包啊,装的东西变了,心却没变。”
这件事让我思考:在数字化时代,背包精神如何传承?我们开始探索“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用无人机巡查贷户的果园,用AI大数据分析农户的信用状况,但同时保留“背包上门”的传统。去年给连福村的介休老字号“贯馅糖”作坊做贷后检查,我用平板电脑展示着他们的资金流水,作坊老板摸着终端屏幕感慨:“当年我爹在窑洞里给信用社交公粮款,用的是粮票和算盘;现在我在这里贷款,你背着包就能办。时代变了,但你们农信人‘围着百姓转’的劲儿没变。”
精神图谱:从红色基因到时代新篇
在整理行史资料时,我发现背包精神的脉络始终与红色金融文化紧密相连。1940年,山西农民银行的工作人员背着印钞工具转战敌后,在炮火中维持金融秩序;1951年,全国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在山西诞生,信贷员用背包背着账本走遍太行山区。这些历史细节让我明白,背包精神的“先进性”源于党的领导,“群众性”根植于人民立场。
在介休博物馆的票号展区,一张1875年的“日升昌”汇票与我们农商行的贷款合同并排陈列。策展人说:“票号伙计背着银两走天下,咱们农信人背着服务走乡村,骨子里都是‘以义取利’的晋商精神。”他指着墙上的介休地图说:“1948年介休解放时,农信人背着印钞版在绵山防空洞印边区票,现在咱们背着智能终端进大棚,都是一个道理——金融要跟着百姓走。”在连福信用社档案室的保险柜里锁着个木盒,里面是1953年的贷款契约,毛笔字写着“约期还本,利随本清”,与我们现在的电子合同条款异曲同工。
砥砺前行:背包里的奋进力量
如今,我在机关办公室工作,背包里装着笔记本电脑、相机和充电宝。每次下乡,我都会特意绕道去连福看看。那里建起了电商服务站,核桃加工厂里的各种核桃制品通过直播带货销往全国,而我们的“晋享贷”、“兴隆贷”和“兴旺贷”就像毛细血管,为这些产业输送着金融活水。
上个月,在20分钟讲台上。我讲到了背包精神的五个维度--先进性是政治灵魂,群众性是价值根基,本土性是实践路径,专业性是能力支撑,坚韧性是精神动力。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新时代农信人的精神坐标。
站在山西农信80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背包里的岁月,我忽然理解了这份精神的厚重。它是算盘珠子碰撞出的严谨,是帆布包带磨出的坚韧,是走村入户踩出的踏实,更是金融为民的初心不改。当我们背着包走进田间地头,当我们用科技赋能传统服务,当我们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冲锋在前,其实都是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背包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答案或许就藏在李主任父亲那只旧背包的针脚里,藏在化师傅胶鞋上的泥土里,藏在我们智能终端的代码里--那就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农信人服务“三农”的初心不变,扎根基层的情怀不变,改革创新的追求不变。这只背包,装着“诚义利”的票号基因,装着“为农服务”的红色初心,装着过去的荣光,更装着未来的希望,它将继续引领我们在金融报国的道路上,激扬奋进力量,书写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