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页banner
您的位置:首页 > 详情页

背包的重量


来源: 作者:岚县农商行 吕品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0日]
分享至: 打印 大  中 

  算盘搁在办公桌一角,古朴的木框已被岁月摩挲得油亮。每次看到它,总让我想起支行的老赵师傅。他常说:“咱们这行当,老祖宗靠的是‘诚、信、义、利’四个字托着秤盘,咱们这‘背包’,就是这秤盘上的秤砣,分量重着呢!”那时我刚入行,对“背包精神”的理解还流于字面,只觉得是个象征。直到肩上的帆布包越来越沉,脚下的路越走越实,我才真正掂量出这“背包”二字沉甸甸的重量——那是先进性、群众性、本土性、专业性和坚韧性的熔铸。

  背包里的“民情地图”:群众性的温度

  去年初冬,支行接到一项“硬任务”:为偏远乡村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办理社保卡。凛冽的寒风中,那个鼓鼓囊囊的背包里,装着移动终端、各种单据、印泥,还有特意准备的暖手宝和几块巧克力——老赵师傅教我的,“背包里不仅要装业务,更要装人心”。

  印象最深的是去李奶奶家。她家住在半山腰,腿脚不便多年。泥泞的小路冻得梆硬,汽车只能停在村口。我和同事拎着设备包,一步一滑地爬上去。敲开门,老人眼神里满是惊讶和歉意:“哎呀,这么冷的天还让你们跑一趟……”我赶紧摆手,熟练地为她拍照、录指纹、办卡。过程中,老人絮絮叨叨说起以前取点钱要搭车去镇上,来回大半天,现在“银行送到家门口”。当我把办好的卡交到她布满老茧的手里,她紧紧握着,连声道谢。那一刻,背包压肩的酸痛神奇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的暖意。背包精神不是口号,它就融在每一次“多走一步路”,每一次“多敲一扇门”里。这背包的重量,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民情地图”,丈量着我们与百姓心与心的距离。

  背包中的“专业锦囊”:专业性的厚度

  背包精神,远不止于“背出去”。它的核心,在于“背什么”、“怎么背”。新时代的农商行,服务乡村振兴是主战场。去年,我们片区规划推广“惠农贷”产品,支持特色农产品种植。我的背包里,除了常规资料,多了一沓厚厚的调研笔记、以及宣传折页。

  小王哥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想扩大他的绿色蔬菜大棚。初次走访,他兴致勃勃讲了半天,但对成本核算、市场风险显得模糊。我没有急于谈贷款,而是从背包里拿出准备好的资料,结合他的地块位置、水源条件,帮他分析投入产出比,探讨哪种作物更适合本地土壤和市场预期。我们一起蹲在地头,翻着资料,算着细账。他惊讶于我们的“懂行”:“你们银行的人,咋比我们种地的还清楚这些?”我笑着指指背包:“干这活,光有热情不够,得‘武装到牙齿’。背包里装的,是咱农商行服务‘三农’的专业底气。”后来,小王哥的贷款顺利获批,他的大棚成了村里示范点。背包精神的专业性,体现在日复一日的钻研和积累,是让金融服务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的“金刚钻”。

  背包上的“泥土印记”:坚韧性的韧度

  背包精神的坚韧性,并非总在惊天动地的危难时刻显现,它更常常镌刻在年复一年、风吹日晒的坚守里,融进那一次次踏着晨曦出门、披着星月归来的平凡足迹中。这份韧度,在我经历的每一个“三夏”农忙季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支行服务的片区是典型的农业乡镇,每年麦收时节,田野便化作一片金色的海洋,也是农民兄弟一年中最忙碌、最需要资金周转的时候。为了确保金融服务“不误农时”,支行总会提前部署,组织客户经理组成“背包助农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粮食收购点。我的背包,在这个季节显得格外沉重——里面不仅装着PAD、贷款申请资料,还有防暑药品、矿泉水——准备在烈日下“打持久战”。

  记忆里最深刻的是去年六月,连续一周的高温炙烤着大地。我和同事负责会河村片区。为了配合农民早出晚归的作息,我们每天清晨出发,开着车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颠簸。目的地可能是村头的打麦场,也可能是某个种粮大户的地头。

  那天中午,地表温度接近四十度。我们在村东头老张的麦场旁支起简易服务点。阳光火辣辣地晒着,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滚落,浸湿了衣背,也模糊了视线。背包带深深勒进肩膀,背部的衣服早已被汗水反复浸透又被晒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扬起的麦灰混合着汗水粘在脸上、脖子上,又痒又刺。老张和几个帮忙的乡亲趁着装车的间隙,拿着卡围拢过来。顾不上擦汗,我们立刻启动设备,蹲在地上或者干脆把背包垫在膝盖上当桌子,快速为他们办理转账汇款等业务。一位老大娘递过来几块自家种的西红柿:“小伙子,快歇歇,吃点东西,这大热天的,真不容易啊!”那一刻,背包的沉重和身体的疲惫仿佛被这份淳朴的关怀轻轻托起。

  这样的场景,在农忙季几乎天天上演。从晨曦微露到暮色四合,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皮肤晒得黝黑,喉咙干得发哑,背包的帆布被汗水浸得发硬,肩带边缘甚至磨出了毛边。但看着乡亲们露出的安心笑容,那份源于背包精神的坚韧力量便会在心底汩汩流淌。这不是一瞬间的壮举,而是经年累月在黄土坡上、在烈日下、在尘土中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印记。背包上的每一道褶皱、每一块洗不掉的汗渍、每一粒嵌入纤维的泥土,都是这坚韧性最朴素也最有力的注脚——它告诉我们,服务“三农”的承诺,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忍耐和永不松懈的责任感。这份坚韧,源于对这片土地和乡亲最深沉的眷恋,是背包精神最厚重、最持久的底色。

  背包的重量,是心的分量

  算盘无言,但它拨响的是诚信的算珠;背包不语,但它承载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从老赵师傅那一代人肩挑背扛的岁月,到今天我们用科技赋能的服务,背包的形式在变,但它的内核——那份根植本土、服务群众、专业精进、坚韧不拔的精神从未改变。它要求我们以“先进性”引领方向,永葆服务人民的初心;以“群众性”扎根土壤,做乡亲们最信赖的“邻家银行”;以“本土性”融入血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专业性”破解难题,让金融活水精准灌溉;以“坚韧性”攻坚克难,在风雨中守护希望。

  背包的重量,从来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负担。它是信任的托付,是责任的担当,是这片黄土地赋予我们农商行人最深厚的滋养,更是激励我们一路向前、永不停歇的精神图腾。背起这个包,我们就背起了农信的根与魂。这份重量,足以激扬起我们内心最深沉的奋进力量,在山西农信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