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大
中
小
在山西农信七十余载的发展长河中,“背包精神”如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深深镌刻着“服务三农”的初心印记。从往昔挎着帆布包走村串户的老信贷员,到如今手持移动终端跨省服务的现代金融团队,大宁农商银行始终将“走出去”的基因融入血脉。近年来,该行以“背包精神”为指引,在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里,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创新破解难题,把新时代“背包精神”转化为服务乡友的生动行动,构建起覆盖省内外的金融服务网络,书写出普惠金融的时代新篇章。
从“帆布背包”到“信息行囊”的精神传承
老一辈农信人身背帆布包,在沟壑纵横的山乡间穿梭,用算盘和账本记录着农户的金融需求。这种“走村入户、上门服务”的传统,早已成为刻在该行血脉中的文化密码。当数字化浪潮席卷金融行业,大宁农商银行没有丢弃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而是将其与现代科技融合,让传统背包升级为装载着移动终端、政策手册和乡情厚谊的“信息行囊”。
2020年启动的“金融挂职”工作,是传统“背包精神”的当代演绎。69名业务骨干化身“金融村官”,带着“收集一份信息、解决一个难题、交上一群朋友”的使命,深入全县5个乡镇60个行政村3个社区1个产业园区。在曲峨镇道教村,“金融村官”刘刚耗时3个月绘制的“数据地图”,详细标注着村民的居住分布和就业去向;在甘棠村,许博文通过帮村民代跑社保手续,建立起包含47条融资需求的线索库。这些用“铁脚板”走出来的“乡友信息库”,最终汇聚成4.1万余条数据的精准档案,按照“红、黑、白、灰、蓝”五色分类,成为服务乡友的“数字背包”。
传统背包里装的是算盘和存折,现代行囊中盛的是科技与温情。“金融村官”们口袋里的两张清单——“金融服务清单”与“民生服务清单”,完美诠释了精神传承的内核。在而吉村,贺斌帮留守老人联系省城医院挂号,在村委办公室支起“临时金融服务点”;在农忙时节,志愿服务队不仅发放贷款,还帮农户寻找销售渠道。累计220余件非金融事务的解决,1.6万余户农户信息的主动填报,让“背包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温度,正如村民老张所说:“他们来了,钱就来了,办法也来了。”
从“田间地头”到“跨省服务”的模式突破
当外出务工群体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大宁农商银行敏锐察觉到传统服务半径的局限,将“背包精神”从“走村入户”拓展为“跨省追随”,用创新实践破解流动群体的金融服务难题。2021年启动的“外出授信”活动,让“背包精神”突破地理边界,形成“老乡走到哪,服务跟到哪”的新型服务模式。
在太原的大宁老乡聚会上,客户经理支起“办公桌”,现场核查资料、手机端录入信息、后台实时审批,30分钟完成放款的“工位旁银行”,彻底改变了传统信贷模式。为外出创业人群定制的“宁享贷”系列产品,以“无复杂流程、无隐形门槛”的承诺,成为乡友们的资金“及时雨”。截至目前,省内累计开展37场授信会,成功授信955笔、金额1.33亿元,95%以上的客户首次获得农商行贷款。临汾建材市场的王师傅拿到20万元贷款时感慨:“没想到在外地也能办老家的贷款!”
2025年5月的西安之行,标志着大宁农商银行将“背包精神”带入跨省服务的新阶段。在西安市临汾商会会议室支起的“临时营业厅”里,经营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的冯保刚成为首批受益者,现场获得30万元授信。这场“乡音金融”首秀,不仅促成5笔115万元贷款,吸收存款220万元,更搭建起“西安大宁乡友金融服务群”,让专属客户经理实时在线答疑。正如大宁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冯立平所说:“我们的背包没有地理边界,只要有大宁老乡的地方,就有我们的服务。”
服务升级的背后是科技与机制的双重创新。大宁农商银行一方面加强移动设备操作培训,确保工作人员能在“工位旁”快速办理业务;另一方面建立客户反馈机制,根据乡友需求优化流程。在西安授信活动中,该行现场收集23条建议,当即调整了3项业务流程。这种“走出去”收集需求、“带回来”优化服务的闭环机制,让“背包精神”不仅是一种服务姿态,更成为推动创新的动力源泉。当临汾张师傅用贷款购置货车实现收入翻番,当太原王老板连夜获得30万元囤货资金,这些案例都印证着创新实践的价值——“背包精神”的当代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服务对象同频共振。
从“资金桥梁”到“情感纽带”的价值升华
金融服务的本质是信任的建立,大宁农商银行深刻认识到,“背包精神”不仅是走出去的服务姿态,更是心与心的连接。该行将乡情文化融入金融服务,让背包成为装载情感的容器,使“资金桥梁”升华为“情感纽带”,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实现文化赋能的深层价值。
“乡贤座谈会”是文化赋能的生动载体。每一场授信活动中,大宁农商银行都会邀请当地创业有成的乡贤分享奋斗故事,让乡音乡情在交流中升温。在太原经营便利店的王老板,曾因紧急资金需求在村委群联系“金融村官”,没想到工作人员连夜响应,次日便完成放款。这样的故事通过座谈会传播,形成超50%的客户转介率——老客户主动向身边人推荐“家乡银行”,存款回流数据持续增长,构建起“外出创业—资金反哺”的良性生态。该行计划三年内覆盖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让文化赋能的网络越织越密。
多元暖心活动让“背包精神”充满人文温度。春节期间的“不打烊服务”,临汾、太原的乡贤座谈会,参与县委县政府的“迎老乡回家乡”活动,这些以乡情为纽带的举措,让大宁农商银行成为在外游子的“娘家银行”。西安李大姐获得授信后,果断将父母养老钱转入农商行;临汾张师傅主动介绍5位同行申请贷款,这些行为背后是文化认同带来的情感归属。正如“金融村官”李涛所说:“我们不仅是来放贷的,更是来听老乡说说心里话的。”当金融服务承载着乡愁与信任,“背包精神”便有了超越经济的社会价值。
数据是文化赋能的最好见证:超50%的客户转介率,是口碑传播的信任票;不断增长的存款回流,是乡友对“娘家银行”的认可;1000余名在陕乡友的情感共鸣,彰显着文化纽带的力量。大宁农商银行将“背包精神”转化为文化符号,让“走出去”的服务不仅解决资金难题,更满足情感需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这种文化赋能的金融服务,正在成为连接城乡、凝聚乡贤、反哺家乡的重要力量。
从挎着帆布包丈量黄土地,到背着移动终端跨越省界;从记录农户需求的账本,到4.1万条数据的“乡友信息库”;从单纯的资金支持,到情感与文化的双重赋能,大宁农商银行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背包精神”的实践篇章。在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征程中,该行以传统基因筑牢根基,以创新实践拓展边界,以文化赋能升华价值,让“背包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村官”用脚步编织服务网络,当流动服务车的灯光照亮异乡夜晚,当乡情文化让金融服务充满温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银行的服务创新,更是新时代普惠金融的精神传承——无论走多远,家乡的支持始终如影随形,这正是“背包精神”最动人的当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