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大
中
小
在屯留区的煤层气开发项目现场,一台台乏风氧化设备正平稳运转—曾经被视作“废气”的低浓度瓦斯,经过技术转化,源源不断变成清洁的电能与热能,顺着线路输送到周边厂区和居民家中。
很难想象,几个月前,这个能让“废物变宝”的项目,还因巨额资金缺口停在“纸上”。而屯留农商行递来的一把“金融钥匙”——3000万元绿色贷款,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让“乏风”真正变成助力“双碳”的“绿能”。
“乏风”是什么?为啥它的价值需要“等钱来”
提到煤层气,很多人知道它是清洁能源,但少有人了解“乏风”—这是煤层气开发中产生的低浓度瓦斯,因甲烷含量低、利用难度大,过去常被直接排放,既浪费资源又增加温室气体。而屯留县兴边富民金源乏风氧化利用有限公司,恰恰把目光盯在了这“难啃的骨头”上。
“我们的核心技术就是乏风氧化,通过专用设备将低浓度瓦斯加热氧化,产生的热量能发电、能供暖,相当于把‘废气’变成了‘绿电’。”企业负责人指着设备介绍。这项技术不仅让煤层气的利用率得到提升,每年还能减少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完全踩中了国家绿色能源政策的“节拍”。但技术落地的“拦路虎”来得很直接——钱。项目前期要投入的资金像个“无底洞”—从定制乏风氧化核心设备,到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算下来需要数千万元。“我们有技术、有市场,就是缺启动资金,眼看着清洁能源需求越来越大,项目却迟迟动不了工。”负责人的话里满是焦急。
农商行主动上门,不搞“坐店等客”
企业的焦虑,被下乡走访的农商行客户经理看在了眼里。得知这个煤层气项目的融资需求后,该行没有按常规流程“等企业来申请”,而是立刻组建了一支“绿色项目专项小组”—成员里既有懂信贷的业务骨干,也有专门研究绿色产业的顾问,目标很明确:不仅要搞懂企业缺多少钱,更要搞懂“乏风氧化”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次去项目现场,我们围着设备听了一下午,连技术参数都记了满满两页纸。”专项小组组长王昕煜回忆。他们没有只看企业的财务报表,而是深入车间看设备型号、去政策部门查绿色项目补贴、跟技术人员算能源转化效率—最后形成的调研报告里,不仅写清了“企业需要3000万资金用于设备采购和技术升级”,还标注了“乏风氧化技术的市场前景”“当地对绿色能源项目的税收优惠”,甚至算了一笔“环保账”:项目投产后每年能减少多少碳排放,相当于种了多少棵树。“农商行的人比我们还懂政策,帮我们省了不少事。”企业负责人说。
3000万贷款不只是“给钱”,更是“精准匹配”
搞懂了需求,接下来的融资方案就不是“一刀切”,而是“量体裁衣”。该行公司小微部针对项目的特点,拿出了一套“绿色金融组合拳”:首先是“利率优惠”。考虑到项目属于绿色能源,银行直接给出了利率下浮30BP的政策,比普通企业贷款每年能帮企业节省几十万元利息;最让企业感动的是“审批速度”—开通了“绿色审批通道”,原本需要20天的审批流程,7天就完成了,资金刚好赶上企业的设备采购期。“农商行不仅给钱快,还管‘后续’。”企业财务负责人说道。贷款发放后,每个月都会派专人来了解项目进展,比如“设备有没有按时到货”,甚至还帮企业对接了其他绿色能源企业,分享运营经验。这种“贷后跟踪服务”,让企业觉得“不是拿到钱就完事了,而是有个‘金融伙伴’一起推进项目”。
从“设备停摆”到“绿电满格”,变化看得见
如今再走进项目现场,早已不是当初的“冷清模样”:核心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发电机组每天稳定输出电能,周边的工厂和村庄已经用上了这里产生的“绿电”“绿热”。这份“金融活水”带来的变化,藏在三个实实在在的维度里:
经济账算得清: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能实现营业收入4451.52万元,利润1315.09万元,还带动了周边就业——曾经的“待业村民”,现在成了项目里的技术工、运维员。
环保账看得见:每年12000万KW·h的发电量、70万GJ的供热量,相当于减少了数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前厂区周边偶尔能闻到瓦斯味,现在空气都清新多了。”附近村民说。
行业账有启发:这个项目成了当地“技术+金融”助力绿色能源的样板—不少同样做煤层气开发的企业,都来这里“取经”,问的最多的就是“怎么跟农商行对接绿色贷款”。而屯留农商行也基于这个案例,优化了绿色金融产品。
不止这一个项目:“金融钥匙”还能打开更多“绿能门”屯留农商行的这笔3000万贷款,不只是帮一个企业落地了项目,更探索出了一条“金融支持绿色能源”的可行路径—对于技术成熟、有市场前景但缺资金的绿色项目,可以通过“主动调研+定制方案+政策衔接”的模式,让金融资源精准流向“绿能领域”。
“未来我们还要把这个模式复制到更多项目上,比如光伏电站、生物质能利用等。”屯留农商行公司小微部负责人表示。而对更多新能源企业来说,这场“从乏风到绿电”的蜕变,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只要有好技术、好项目,就会有金融机构来“搭把手”。